新闻动态

楼市突变!中国调整政策稳市场,2025年中二手房价格大幅下调引关注
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08:29    点击次数:124

楼市新篇章:告别“上车潮”,拥抱多元生活

曾经,买房被视为人生中一道必答题,尤其对于年轻一代而言,“拥有自己的房产”是安身立命的最高追求。然而,时过境迁,一种观念上的深刻转变正在悄然发生,宣告着房地产市场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。如今,25至30岁的年轻群体中,购房意愿已从过去六成以上滑落至不足半数,仅为48%。他们不再甘心被“六个钱包”绑架,也不愿将长达数十年的现金流锁定在一处房产上。“租房 理财”的轻盈组合,正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更青睐的生活方式。这种趋势的背后,并非一时兴起的情绪波动,而是对市场冷暖的真实体悟。房地产不再是增值保值的万能灵药,反而可能成为家庭资产中一块沉甸甸、难以盘活的负重。

政策风向的调整,同样印证了这一转变。尽管“房住不炒”的主基调未变,但不少城市已纷纷“松绑”限购、限贷政策,首套房贷款利率更是跌至历史低位,约3%的水平。中央层面也提出了“严控增量、优化存量”的战略,从过往的抑制泡沫转向为市场的托底支撑。同时,保障性住房体系的建设正加速推进,公共租赁住房、共有产权住房、长租公寓等多元供给形式,正日益成为市场供应的主力军。开发商们也纷纷使出浑身解数,推出“先住后付”“零首付”“赠送车位”等极具吸引力的促销手段,这与其说是噱头,不如说是他们在回款压力下的自救之举。

展开剩余88%

价格信号的连续奏鸣:数据深处揭示市场心声

步入2025年下半年,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例行数据,已成为衡量市场冷暖的新标尺。统计显示,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,竟有高达68个城市的二手房价格出现环比下跌。这种普遍性的同步下行,在过去二十年间实属罕见。与价格一同攀升的,是供给端的持续堆积。全国二手房挂牌量已史无前例地突破750万套。挂牌量高企,成交却陷入僵局,“有价无市”的局面在不少城市反复上演。

进一步审视市场节奏,2025年夏季,百城二手房均价同比下滑7.32%,环比亦下跌0.77%。这些数字的意义在于,它们将“下行预期”进一步固化。卖家不愿大幅降价,买家则在观望更低的价格,这种博弈使得成交陷入停滞。同时,全国商品房库存面积高达7.6亿平方米,供需失衡的格局已然清晰可见,“供大于求”的市场特征愈发明显。

小知识窗: 70城房价指数是观察价格趋势的“温度计”,但仅此不足以全面衡量市场。挂牌量反映了业主的售房意愿,而去化周期则揭示了市场的消化能力。价格、挂牌量、库存三者协同变化,共同塑造着市场预期。

回溯高点:繁华落尽,调整长路漫漫

许多人将2021年视为房地产市场的“巅峰时刻”。彼时,房价普遍上涨,投资热潮席卷,市场弥漫着“买到即赚到”的简单逻辑。然而,就在该年第四季度,市场暗流涌动,涨势放缓,并逐步滑入下行通道。高盛最新研报预测,本轮市场调整可能持续六年之久,直至2027年才能真正触底。这意味着,市场需要足够的时间来消化前期积累的金融杠杆和库存压力。

2022年,市场调整的力度在一线城市率先显现。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房价普遍下跌超过30%,其中深圳更是跌幅超过40%。挂牌量创新高而成交量走弱,成为这一年市场的显著特征,整个市场的寒意逐渐加深。

进入2023年和2024年,尽管疫情影响消退,但市场信心并未如期回升。居民收入恢复缓慢,消费行为趋于谨慎。叠加“高居民杠杆率、人口老龄化、城镇化速度放缓”等多重因素,需求端的支撑开始变得摇摇欲坠。即便楼市政策有所松绑,观望情绪依然如故。

区域分化显著:同城不同命,市场冰火两重天

当前,房地产市场的横向结构性分化愈发明显。在核心城市,依托教育、资源等稀缺性的“硬资产”板块,如北京西城区、上海内环部分学区房,依然能够支撑价格。然而,同城外环的新盘市场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,跌幅超过20%已不足为奇。而放眼三四线城市,部分区域的房价已跌破每平方米4000元,甚至正逼近3000元大关。“大片区两万元,小城三千元”的价差格局,正逐渐被市场深刻记忆。

对比香港市场,能看到另一重发展脉络。香港市场在经历调整后较早企稳,整体跌幅控制在26.7%左右。资源的高度集中赋予了核心城市更强的抗跌能力。然而,要实现全面复苏,仍需时间和宏观环境的配合。

小知识窗: 房价收入比是衡量房价高低的重要指标。目前,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高达40倍。经济学者朱宁认为,一线城市房价仍需下跌10%至15%才能回归更可持续的区间。受限于产业和人口流出,三四线城市的调整压力更大,预计跌幅可能高达30%。

金融链条的回响:去金融化下的资产重估

房地产曾是中国金融化的核心载体,按揭贷款、金融杠杆与市场预期共同编织了一张“升值网络”。然而,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,这张网络正在被逐步拆解。2025年第二季度,房企到期债务规模达到1574亿元,全年累计到期额更是突破5000亿元。偿债、展期、资产处置成为房企的常态,而“保交楼”依然是隐性的底线。从资产端来看,许多家庭发现,不仅房产难以卖出高价,租金收益也难尽如人意,甚至连装修投入都难以收回。曾经被频繁提及的“击鼓传花”比喻,如今已然停止了鼓点。

小知识窗: “去金融化”意味着将房地产从高收益金融资产还原为一项耐用消费品。其直接后果是,价格将回归供需基本面,由房屋的现房价值、区域配套、通勤成本等更朴素的变量主导。银行约3%的按揭利率下行,虽然能缓解月供压力,但难以凭一己之力提振整体需求。

供给与制度革新:从增量时代迈向存量治理

在过去二十年,城镇化加速、土地财政以及棚改货币化等因素共同驱动了房地产市场的超常增长。而今,市场的主题已转变为“稳定与修复”。中央层面强调“严控增量、优化存量”,一方面控制新开工面积,另一方面着力保障交付、盘活已建存量。保障性住房体系的扩容,为不同收入群体提供了分层化的居住选择:公租房兜底,共有产权和长租公寓提供可负担方案,而商品房则回归市场定价。政策制定者已不再期望房地产单打独斗,而是将金融资源引导至科技、股市、新能源等新兴动能领域。

这也是为何开发商的营销策略从追求“预期溢价”转向“现金流优先”。“先住后付”“零首付”“赠送车位”等促销手段的背后,反映的是销售回款从“增量博弈”转变为“存量博弈”——生存,比追求增长更为重要。

价格下行探底:预期、库存与期限错配的交织

高盛的测算提供了一个更清晰的刻度:当前房价已较历史高点回落约20%,未来仍有10%的下行空间。这意味着,即使是现在入市,短期内仍可能面临资产账面价值的缩水。其根源并不复杂,而是高库存、弱需求、严融资、冷预期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。任何一项的关键指标未能明显改善,价格的反转都将难以实现。更为现实的是期限错配:房企的债务偿付在2025年高度集中,第二季度即有1574亿元到期,全年总额超过5000亿元;而居民购房决策日益谨慎,交易周期被拉长。供给端急于回款,需求端节奏放缓,价格将持续寻找一个对双方都“痛感足够”的平衡点。

城市与板块的横向坐标:谁能站得更稳?

资源集中的核心城市,并不意味着所有板块都能安然无恙。如前文所述,学区房凭借教育资源的支撑,价格表现更为坚挺;然而,同城远郊的新盘则受到通勤和配套设施的限制,价格波动更为剧烈。三四线城市则受限于产业承载能力和人口导入能力,价格的下行弹性更大。与香港的对比,揭示了另一种逻辑:当一个城市具备国际金融、科技、航运等多重中心功能时,即便经历26.7%的回落,市场也更容易企稳。但这“企稳”并非“反弹”,更像是“弱平衡”。

小知识窗: 限购与限贷政策如同需求侧的“闸门”。理论上,这些政策的逐步放松能够释放一部分被压抑的需求。然而,如果居民收入增长乏力,对未来预期偏保守,那么政策放松的边际效应便会被打折扣。此时,决定价格的关键因素将是城市长期的“人口与就业吸虹能力”,而非短期的信贷松紧。

从个体叙事回归宏观图景:本次调整为何不同?

本次楼市调整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“多重结构性变量并行”。高杠杆的透支效应、人口老龄化的现实、城镇化速度的放缓,以及产业升级尚在进行之中,这些因素叠加,使得市场难以依靠一次性的政策刺激迅速回暖。房地产市场在过去二十年已完成了其作为“增长引擎”的历史使命,正经历一次深刻的结构性转型,朝着“居住产品 城市更新”的方向软着陆。经济、政策、社会观念三重层面的协同调整,虽然当前面临不小的压力,但其长期的可持续性将更强。

将目光投向当下生活。一部分人选择在核心城市内持续改善居住品质,追求学区、通勤的便利或社区生态的宜居;另一部分人则在三四线城市选择轻装上阵,拥抱租房生活和灵活就业,并将更多资产配置于指数基金、新能源、科技等多元赛道。不同的生活路径,折射出的是同一条底层逻辑:当价格不再单边上行,资产配置就不应“单押一处”。

尾声里的深思:在周期中寻找秩序

“市场总有不变与变幻。”“常”体现在居住的刚需以及城市的基本面;“变”则源于金融环境与人口结构的再均衡。当前市场信号清晰可见:房价尚未止跌,未来仍有下探空间;结构性分化将持续,核心资源区相对抗跌,边缘板块波动性更大;政策将以稳定为主基调,引导金融资源流向更具生产效率的领域。对于个体而言,最重要的并非押注反弹的时机,而是重新建立与房产之间更健康的关系:它首先是居住品,其次才是资产。

当“买到即赚到”的旧日幻想落幕,房子回归其居住的本质,这或许正是这场深刻变革所蕴含的真正意义。"

发布于:上海市